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开创教育系统“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新局面,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环保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11月21日至23日,市教育局组织鄂尔多斯市教育系统环保教育与实践活动考察团赴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习考察。市教育局分管领导、有关科室负责人,东胜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及拟选定为环保教育与实践活动试点校校长,市直属各学校校长一行17人参加考察。
一、基本情况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及其后勤管理中心对此次考察工作十分重视,作了精心安排,组织考察人员参加了海淀区教委“中小学校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培训会,聆听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李京华副主任作的专题报告,考察了北京市育英学校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两校均为“国际生态学校”,也是全国教育系统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典范)。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的学校,1948年11月创建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多年来,学校一直受到党中央和革命前辈的关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以及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学校题词,毛泽东主席1952年“六一”儿童节为学校题词“好好学习”,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学校校名。学校现有教学班近130个、在校生5000余名、教职工400余名,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学校,也是一座兼具光荣革命传统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注重素质教育的育人基地。60多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文体、科研、信息技术等方面获得了许多荣誉。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两支队伍——教育环境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全市首创的新模式家长会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以弘扬西柏坡精神为主线的育英德育课程整合满足了光荣传统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拓宽了学生的成才道路,鼓励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快的提高,这一切都为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环境。关注生态、力行环保、节能减排、积极建设“绿色事业”一直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本世纪初,学校共邀请百位名人种植了100棵银杏树,并命名为“世纪之林”。2012年11月,国家环保部授予学校中国北方首批、北京市首个“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创建于1954年,是北京市首批重点小学、“北京市最具影响力的小学”,现有教学班91个、在校生3867人、教职工 241人。多年来,学校以“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办学指导思想,创设适合于儿童发展的德育环境、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打造阳光校园、阳光教师、阳光少年,形成了自主发展的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往来。学校独特并富有深刻内涵的“七彩教育”,为孩子们架设了多彩的人生之路;学校建有集游泳、球类、专业教室于一体的“水艺芳”体育馆,开放式专业教室——“学术苑”;校园中有由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百米画廊,有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设置的“聊聊吧”、“动动吧”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被家长和学生称为“蓝天下最美丽的校园”。学校也是北京市第一批“节约型示范校”、“校园文化建设百佳示范校学校”。近年来,学校从满足学生发展的角度着眼,在教学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注重能力、提高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锐意创新,打造“负担不重质量高”的素质教育品牌校。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下,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知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
二、主要收获
本次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收获颇丰,全体考察人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是提高了认识,深刻感受到海淀教育人超前的教育理念、务实的工作精神和创新的教育思维。可以说,本次北京之行给考察团上了一堂生动实在的环保教育课。在学习考察中,全体成员对两所学校“零废弃”、“无污染”的环保理念,最大限度减少学校产生的有害环境影响,垃圾变有机、废品换绿色的成功做法和巨大成就感触颇深。其特色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运用天然有机微生物高速发酵处理技术有效处理餐厨垃圾。引进环保垃圾处理机,运用目前国际最高端、最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把学校餐厅每天的厨余垃圾在8-24小时内进行迅速分解。其中90%以上的天然有机垃圾转化为无害水、二氧化碳和热量,并加以排出或蒸发,约10%的残余垃圾完全转化为无公害绿色有机肥料,用于学校果园、菜园、花园和盆花的种植养护。可以说,两所学校均使本校厨余垃圾实现了“零废弃”、“零排放”的目标,使垃圾得到有效再利用,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节约意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二)以水循环技术进行雨水、污水的处理和回用。回收游泳馆、洗手池、浴室等处的废水,以及教学楼、教室、办公楼等处积蓄的雨水,通过中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成中水,用于冲洗厕所、浇灌绿地、冲洗路面和建立校园水中景观、喷泉等,真正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三)实施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海淀区教育系统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在中小学开展了“争做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环保小卫士”活动,先后为100多所学校配置了各种型号的垃圾分类设备,并为10多所学校配置了垃圾分类机。在参与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方面,人大附小和育英学校仍是排头兵。他们积极践行“垃圾减量分类、资源合理利用”的理念,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我有妙招”、“垃圾分类我先行”等活动,将校园垃圾全部分类回收。具体做法是:以班级为单位,同学们主动将家里、班里、办公室等处的可回收物(旧书报、纸板、牛奶包装盒、饮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收集起来,于每周的“绿色回收日”上交到学校再生资源回收站,获得班级团体积分,凭积分即可换取花卉、花盆、有机肥、营养土、种子、种苗、金鱼、鱼缸等;学生个人亦可用废旧物品置换再生本、再生笔、尺子等再生学习用品。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节约意识,更培养了大家的资源循环意识。
(四)俭以养德,创建节约型学校。早在本世纪初,人大附小和育英学校就制定了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工作目标。他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各自制定了“节约型学校公约”。在这两所学校,小到一张纸的利用,大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都力求节约、体现环保。节约环保、废物利用,成为两所学校亮点,教室、办公室、走廊、通道,随处可见师生变废为宝、巧妙构思的作品,废报纸、破木头、饮料瓶、旧绳索等废旧物品“摇身一变”成为各种有趣装饰。此外,两所学校均安装了太阳能板节能设施,包括住宿部与锅炉房楼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图书馆前的太阳能阅读橱窗等;育英学校为学校所有建筑物的阳面玻璃贴上了“节能膜”,既避免冬季屋内热量散失,也提高了太阳能的吸收率。人大附小的光伏校园BIPV工程,充分利用北京市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在主楼、教学楼屋顶及校园操场凉亭上安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建成光伏屋顶与光伏休闲景观廊道,从而使这些建筑物自身利用太阳能产生电力。另外,人大附小还进行楼顶绿化,建成了充气膜体育馆,实现了以极少资源消耗获得极大建筑空间、绿色空间的目标。
(五)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把环境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人大附小和育英学校都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中。学校成立了环保教育办公室、环保教研室、学生环保部。开设环保课堂,启动校本课程“绿色教育”,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将环保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即常态化的环保课堂和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其中环保课堂由专职教师负责,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加以实施,主要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环保现状分析、垃圾分类教育和组织赋有本校特色的环保校园游等活动,每周2课时。另外,在初中年级开设选修课——“我的化学生活”,并开展以“我们生活的校园”为主题的设计活动,积极承担国家级、市区级科研课题,取得了诸多环保科研奖。学校还经常邀请环保专家进校园举行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知识,同时支持老师们“走出去”办讲座,宣传环保理念,真正实现在各种活动中实施节能减排、体现特色育人。
三、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和经验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出“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号召,《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也强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镜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可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层面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关乎未来,教育决定明天。我们应努力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和扩大校园环保行动对学生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教育并指导师生投身节约型学校建设,使广大中小学生真正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海淀区环保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先进做法与经验为我市环保教育工作的开展树立了榜样,全市各中小学要认真学习并推广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创建节约型学校和绿色学校,使教育系统成为鄂尔多斯市“创模”的示范单位,为建设“美丽鄂尔多斯”奠定坚实基础、营造良好氛围。
(一)树立绿色发展目标,打造节约型学校。绿色代表和谐,代表生态环保,绿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市各中小学要把“建设绿色节约型生态学校”的目标列入各自发展规划中,成立领导小组,从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计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切实有效地开展有关工作。市教育局将适时出台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实施方案,对全市中小学有关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各旗区教育局也要及早谋划,主动出击,学习先进地区做法,提炼自身优势,统筹管理本地区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
(二)树立环境育人理念,强化硬件建设。坚持“零废弃”、“无污染”的环保理念,发挥可再生资源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贯穿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当中,融入到师生的生活点滴之中。所以,各旗区、各学校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力抓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如餐厅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建设系统等,真正实现垃圾变有机、废品换绿色,为环保教育的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提供物质保障。
(三)立足本校实际,加强软件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英学校和人大附小已经演绎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绿色教育传奇。面对新形势和发展机遇,各学校也应立足本校实际,变压力为动力,在实践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创新工作。首先,要认真落实环境教育课程,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和环保知识,全面启动地方课程资源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督查。其次,要大力度抓好宣传工作,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绿色校园,写倡议书、定环保公约,人人出主意、大家齐行动,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运行过程中积极倡导和践行低碳节能行为,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使学校成为环保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基地。此外,要积极开展以环保课题为依托的专题调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邀请环保专家走进校园,传播环保知识和理念,让学生在听讲座、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会生活中处处有低碳、时时讲环保的真谛,从而提高广大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
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
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鄂尔多斯教育系统环境保护教育学习考察是一个新的契机、新的起点。通过努力,鄂尔多斯市教育系统定能够在节约、环保、生态学校的建设中取得可喜成绩,定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鄂尔多斯环境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