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推行民族职业高中实习实训基地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实施了“2412”工作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依靠市场化运作的办学路子,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两联”,就是通过校企联动、校校联办,形成市场化、专业化、集团化的办学机制。实施校企联动。引进敖包民族文化艺术品公司和玛拉沁食品加工厂、蒙根花民族服饰等12家企业,进驻旗民族职业高中实习实训区,拓宽了在籍学生专业实践空间,形成了“有校有企、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开展校校联办。与山东临沂煤炭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国际学院等中高等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联合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0多家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牵头组建了鄂尔多斯民族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依托当地入驻的新矿内蒙古能源公司、科思油气化工公司、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和内蒙古昌德装饰公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订单式”委培和“3+2”、“2+3”、“3+4”等分段式联合培养方式,既提高了当地技能型人才学历层次,又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构建“四融”,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校企合作,构建了“学、研、产、销”一体化融合办学模式。“学”,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学员培训,在本校教师专业教学的基础上,邀请高职院校名师和企业一线高级技师来校讲学。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到区内外大企业实践学习,先后邀请能工巧匠和民间大师艺人12人,聘请蒙古国专家16人次,来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和学术交流,提高师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研”,将产品研发贯穿于教学和实习实训中,在沙雕、布雕、骨雕等专业教学中,创新研制了模型和样品,总结提炼了制作工艺流程,为学生课堂和社区手工艺作坊提供示例。在民族食品加工研发上,将传统工艺与蒙古国制作工艺和现代生产技术有机融合,开展民族食品加工研发、制作及培训,培育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累计创新研发了骨雕、布雕、皮艺等5种特色产品,以及民族乐器、民族手工艺、民族服饰等23种产品。“产”,将学生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性、盈利性实训。学生实习实训时,企业将教学中研发的新产品,推向市场,组织学生订单生产或来料加工。学生带薪上岗,实现了“进校如进厂,上课如上岗”,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实习实训机会,又为企业完成产品生产,学校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双赢”。累计订单生产三弦、四胡、马头琴等民族乐器5000多把,设计加工制作服装15000多套,生产加工民族木质家具2000多件。“销”,在订单线下销售的基础上,企业与e游牧电子商务平台、那达慕农牧区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实体店铺线下展示销售、线上平台推广、销售民族工艺品、各类民族食品。累计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三)推动“一开放”,就是开放与蒙俄合作交流,提升办学层次。加强与蒙俄交流合作,先后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和蒙古国国立大学、师范大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先后派出2名教师赴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进修博士学位,引进蒙古国知名教育专家开展服装设计、民族食品等研发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开设蒙古国留学生教学班,教授商务汉语、民族手工艺制作等课程,74名蒙古国学生慕名来此学习,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四)建立“双保障”,就是建立政府“有形的手”宏观调控和市场“无形的手”市场调节机制,确保运作取得实效。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政府统筹对基地市场化运作进行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对运作效益进行评估,运行机制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开通“绿色通道”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基地,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双方的职责范围、所承担的工作和时间段内应取得的效益,并定期对基地市场化运作工作情况开展跟踪检查、审计等工作,保障市场化运作取得实效、知识产权受到保护,学校根据市场运作的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二、改革成效
(一)办学机制进一步优化。通过校企联动、校校联办,进一步延伸“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基地+孵化”等办学链条,实现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促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的最优化,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办学新机制。2014年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6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015年评为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2016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德育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教育厅评为“全区红十字示范学校”, 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自治区级示范职业高中。
(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依托校企联动、校校联办,以“工学结合”和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优化了专业设置,深化了产教融合,形成“学、研、产、销”一体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提升了办学水平。先后获批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个,自治区精品资源专业3个,自治区级课题研究项目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成功承办自治区、市级技能培训竞赛10场次,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得100多项市级以上奖项,其中自治区级10多项。
(三)传统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发扬。依托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开设了民族服饰、民族饰品、民族食品、民族手工艺、民族乐器等民族特色专业,将“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了民族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了本土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使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创新发展。2013年,民族手工艺专业被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首批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