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主讲教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理解
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紧接着又发布了针对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这一标准的推行,标志着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更进一步认识,这也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我个人认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意味着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并通过该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我认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启动与实施,将会引起三个方面的变化:
- 教师会从只关注物化形态的技术向关注物化形态技术与智能形态技术并重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向更深层次;
- 教师专业化的机制与政策保证将日臻完善,例如: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会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相挂钩;
-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范式将从较为单纯的理论研究明显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发展,有利于缩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众多研究者指出,教师的专业知识大致是由学科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部分组成的。而教育技术的知识与能力是教师专业中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面临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应理所当然地应将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是一种拥有个性的“个体性知识”,它具有依存于情境和“案例性知识”,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知识等特性。目前,很多研究者也都报导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中真正信奉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因此,这就决定了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和培训过程不能是灌输式的、报告式的,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必须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中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师大版教材主编祝智庭教授给出了一个48字方针:
遵循标准、参考大纲
工作主线、活动引领
案例支持、理论渗透
技术实用、重在应用
实践反思、协作互动
资源配套、适度弹性
祝智庭教授在教材开篇主编的话中写到:培训要从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面向教育信息化,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学习者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按照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换模型设计了具有:师传徒受、做中学、知识表述和深度交谈四个阶段组成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希望促进专家型教师有关教育技术的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形成参加培训教师团队的社会化知识,再通过“做中学”等环节,让受训教师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增长。
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为主讲教师要首先搞清楚教育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不同学科、不同目标的两种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1、关注中小学课堂,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2、强调以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为起点的学习;
3、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师专业的实践性知识(在技术支持下如何教和怎么教)并重;其中发展受训教师的教师专业的实践性知识是关键;
4、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既要通过综合运用智能形态的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技术,才能做到让技术支持有效地学习。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师大版教材特别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体会和实践相关理论。
目前,我已经经历了两次国家级试点培训班培训、两次教育部高级研讨班培训、承办并主讲了两期国家级培训班,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认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边实践、边研究、边解决,从事培训的过程,是对我们每位大学研究者的一次挑战,也是我们理解教育理论和反思教育理论的难得的机遇。
————————————————————————
主要参考文献: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 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2006年1月,北京市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14—18
孙志麟. 教师专业成长的另类途径:知识管理的观点[J].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22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