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5月23日,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应用区域推进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会议以“教育技术应用区域推进”为主题,旨在推进全国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加强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丁新,教育部基础二司“条装处”处长蔡耘,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燕玲等领导和150多位各级教育、电教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应中央电化教育馆的邀请,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代表鄂尔多斯市教育系统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中央电教馆鳞选出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特色突出的五个地级市(区)和六个县做典型经验交流发言,鄂尔多斯市电教馆康富馆长以“鄂尔多斯市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做了典型发言。鄂尔多斯市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先行,注重实效。2001年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全市45周岁以下教师必须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工作由市电教馆组织承担。市电教馆坚持“典型引路、示范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在整体培训工作安排上突出一个“实”字,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在组织培训过程中,突出一个“统”字,既“五统一”(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审定、统一考核、统一证书);在培训结业考试过程中,突出一个“严”字,教考分离,严格考试纪律,合格者发证,保证培训质量。目前全市近15000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我市第一轮信息技术培训全部完成。
2007年我馆以86分(满分88分)的高分通过自治区教育厅专家组的评估,成为全自治区唯一一个由市电教馆独立承担此项工作的培训基地。2008年完成了1242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任务。
二、网络和硬件建设: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以 “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科学优化”为指导,按照“实用、够用、好用”、“先中心、后学校” 的原则进行网络建设。建成鄂尔多斯教育城域网,市教育局、16个市直教育系统二级单位及8个旗区政府所在地和四个工业大镇的137所中小学全部连入到了教育网中。所有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 119所学校2052个班级实现了“班班通”, 机比达15.6 :1,师机比达2.2:1。
三、课题研究与资源应用:课题引领,注重应用。2001年以来,我市共承担了9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6项,自治区级重点课题3项,3项课题结题。我市的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促进了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有效应用,增强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本地化资源建设:突出特色,建立机制。为了避免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我市成立了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全市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建设工作,统一购置了种类齐全的教学资源,供所有接入教育城域网的单位免费使用。并建立机制,加强本地优质资源(课堂实例、教案、教学设计等)的建设。
我市在建设本地化优质资源的工作中,特别加强了对蒙古文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成立了市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的鄂尔多斯市民族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鄂尔多斯市民族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为全市30多所民族学校免费安装了《蒙古文课件精灵》、《蒙古文WPS office》、《蒙古文整词输入法》等蒙古文教学应用软件,多次举办了蒙古族教师信息技术和课件制作培训班。所有民族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生机比15:1、师机比2:1,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几年来,通过自主开发和翻译汉语资料等方式,蒙古族教师制作了大量优秀蒙文教学资源,其中的优秀作品被添加到蒙文教学资源库中,我市蒙古文教学资源库已初具规模。2007年10月,出版发行了全国首套《蒙古文课程资源》教育软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