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动态 >> 正文

莫把孩子的天赋当作能力

2015年10月27日 00:00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天赋,如语言、音乐、绘画、数理等等。父母应该及时发现这些天赋并给予教育,使天赋发展成能力。可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的天赋当做资本加以炫耀,或者利用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荒废了孩子的天赋资源,贻误孩子的一生。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某著名艺人的儿子,自小聪明伶俐,再加上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孩子很早就表现出某些音乐表演方面的才能。于是父母深以为傲,经常利用自己的名望,带孩子上电视台录制节目,参加音乐会的演出,频频向众人展示自己孩子的优秀。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过于娇宠,对于孩子违反道德及社会规则的行为一贯采取纵容的态度。结果孩子长大后,不仅没有在音乐表演方面有所建树,反而走上了犯罪的道理。  

在我过古代也有相似的案例。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就详细记述了方仲永的天赋是如何被荒废的。金溪平民方仲永,其家庭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很诧异,于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递给全乡的秀才观看。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都很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央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领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方仲永长大后,写诗才能完全消失了,与普通人一样了。  

案例中的两个孩子,小时候分别表现出音乐和诗文方面的天赋,但是他们的天赋在成长中都没有得到发展。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父母所犯的错误:把孩子表现出来的天赋或兴趣当做了能力本身,并且认为不教自会,从而忽视了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这种现象有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向我们指出了这种错误的本质:“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把一定年龄的儿童所表现的现象作为自明的和独立自足的,就不可避免导致放任和纵容。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和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一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杜威进一步指出这种错误给孩子造成的影响:“用现在的水平迎合儿童的兴趣意味着刺激;它意味着利用能力,以便继续不断地挑逗它而不是引导它向着一定得成就。实际上,继续不断地提出、继续不断地开始并不能有所成就的活动,……这好像叫儿童总是在尝味道,而不让它吃;总是使儿童的味觉在情绪上被挑逗起来,但从来没有得到内在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乃是来自食物的消化,并把它转化为有用的能力。”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把孩子的天赋与兴趣发展成能力呢?我国古代儒家典籍《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孩子生来具有某种天赋禀性,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给他提供适当的教育,教育内容和方法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一步一步把天赋发展成能力,使之既能自立于社会,又能服务于他人。

上一条:孩子真的有问题吗?
下一条:心理学教我们如何远离“外滩踩踏悲剧”

关闭

网站维护: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    本站支持IPv6访问

地址: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大厦